2013年4月9日星期二

清明

在我們魯西南地區,有“清明難得晴,穀雨難得陰”的說法,這清明節自然就成了一個被雨水和淚水泡透了的日子。這一天,大凡失了親人的,都要滿懷悲傷來到親人墓前,流著淚點燃大把大把的紙錢,口中念念有詞,數落親人會過了一輩子,不舍得吃,不舍得穿,這下一定要收好銀子收好錢,該買啥的買啥,揀好的吃,揀好的穿,別太委屈了自己,然後就是放聲哭訴,好像一年的淚水都集中到了這一天。“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”“清明煙雨鎖重樓,一路傷魂陌上遊。”倘若趕上雨天,雨如淚,淚如雨,淒淒切切,怎不叫人斷腸斷魂! 在我們農村,即使到了今天這個年代,大家依然稱清明為寒食。其實清明與寒食是兩碼事,只不過年代久了,大家過習慣了,就把兩個節日過成了一個,這清明與寒食也就成了一個節上的兩個稱謂。清明原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,前後共十五天,期間天氣清朗,四野明淨,有春和景明之美和心曠神怡之妙,謂之清明不但恰如其分,更是美妙無比。至於寒食,顧名思義,就是吃冷食,吃前一天備好的寒冷食物,原因很簡單,就是寒食這天家家戶戶禁忌煙火,為的是紀念那位割股救主的介子推先生。“四海同寒食,千秋為一人。”這人便是至忠至義的介子推先生。 清明也好,寒食也好,因為上墳祭祀的原因,在眾人心目中,這日子便沾染了太多的陰氣,於是就生出了諸多忌諱。像結婚、開業、奠基這些喜慶之事,自然是要避開的。人之往來,除了一些沒了父母的苦命女人要回娘家祭祀外,一般的走親訪友,包括看望病人在內,也都沒誰選在這兩天,只怕給人家帶來晦氣,落個搭了東西不討好的尷尬。有公幹的,能推即推,確實推不開的,就打個電話安排一下,一般不上門討個不快。也有粗心大意的,大大咧咧突然造訪,主家一般會擺出一兩個理由,絕不會留你在家裏用餐,有心直口快的,一兩句話便會讓你長了記性。 畢竟打小在鄉下老家生活,我對寒食有一種別樣的感覺,就是從未和傷感連到一塊,所有的只是這樣那樣的樂趣。小時候,我對寒食的印象大致有三個方面。其一,就是寒食的前一天,家家戶戶都要折來嫩綠嫩綠的柳條插在門上,至於原因,大都說不出個一二三,只是從莊東頭到莊西頭調侃似的傳唱“寒食不插柳,死了變個狗”,雖然沒誰信以為真,但私下裏難免疙疙瘩瘩,不由自主地撇來幾枝插在門旁,心裏清靜了許多。第二,就是寒食當天的早晨,我們都要跟著老師去村東祭掃烈士墓,聽老支書或校長講述烈士的英勇事跡,盡管講得幹幹巴巴,但同學們都會爭相流淚,有擠不出淚的,就用手背在眼上揉個不停,只把眼睛揉得通紅,好像受了十二分的感動。回到家裏,每人還要寫一篇主題作文,結尾處都要表表決心,話說得剛剛的,句句都像豪言壯語。第三就是寒食當天的早飯,雖然名為寒食,但很少有人真的禁了煙火。這頓飯雖然與春節、元宵節無法相提並論,但比平常是改善了不少,一般家庭都會包頓餃子讓孩子們解解饞。想想那頓飯,一把又鮮又嫩的韭菜,一鍋底金黃金黃的雞蛋面糊,剁碎摻勻,再滴上幾滴香油,不等包成餃子下鍋,那種美味早已勾出了我們的饞蟲。 當然,這頓飯最讓人盼望也最讓人難忘的就是水煮雞蛋了,條件好的每個孩子還可以分得一枚鵝蛋。大家吃飽喝足之後,就央求大人用過年剩下的大紅紙把雞蛋、鵝蛋染得通紅,在上學路上相互炫耀,有的兩兩相碰,看看誰的皮硬,被碰破的自然像泄了氣的皮球,沒了半點興致,完好無損的自然像過五關斬六將的勇士,嗷嗷叫著尋找下一個對手去了,直到自己也敗下陣來。除此以外,清明節再沒有多少特別之處,像“清明前後,種瓜種豆”的農事,像“才乘一線憑風去,便有愚兒仰面看”的遊戲,都是春天的故事,而非清明特產。 杜牧的一首《清明》,把一個尋常節日寫得如詩如畫。紛紛雨中,行人匆匆淚沾襟,寫的是一種淒美;杏花香裏,牧童遙指酒旗飄,畫的是一種清麗。在清明的舞臺上,傷心自有淚漣漣,於逝者是一種懷念,於生者是一種激勵,人生便有了接力,美德便有了傳承。傷心之外,大家自然不會冷落了這片春光,或一人漫步,或兩兩相伴,或扶老攜幼,或三五成群,都無拘無束地融入到自然之中,一任清風拂面,一任花香撲鼻,一任童音悅耳,一任新燕入簾,哪有不迷不醉之理? 清明是一首詩,讓人永遠都讀不夠。 清明是一幅畫,讓人永遠都品不透。 清明是一部厚書,讓人念念不忘,讀者這頁,回味著前頁,更期盼著下頁,而非年年此日只流淚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